内容摘要:研究创造有序公共生活的国家治理。
关键词:中国;政治;研究;政治学;学术
作者简介:
“政治的使命在于创造有序的公共生活,政治学的使命在于研究创造有序公共生活的国家治理。”2014年12月的一天,在和自己的博士生们研讨交流时,复旦大学副校长、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林尚立这样为学生们厘清政治和政治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告诫同学们:政治学研究要基于政治,但又必须超越政治。
冬季的上海寒意侵骨,年轻学子的心却因学术的魅力而火热跳动。在生动的政治生活中寻找政治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为现代国家政治建设服务,是林尚立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更是他自己的学术旨归。
在政治学研究领域,林尚立注重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分析和把握中国现实政治,坚持“中国的问题要由中国人讲清楚”。虽然身兼多重行政职务,然而,从讲台走上庙堂,从中国走向世界,这位政治学家却常怀“知识报国”之心,学者底色始终鲜明。
资料图片
林尚立 一九六三年生,复旦大学副校长、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复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政治学概论》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
永葆中国情怀:“中国的政治如果不能由中国学者来解释,那就太对不起国人了”
1981年,林尚立考入复旦大学政治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许多同学选择出国,林尚立却选择了留校任教,做自己想做的研究。然而,朋辈均远隔重洋,他的研究又陷入瓶颈,心中难免苦闷。“有苦闷,但没有动摇,对我来说,研究中国问题不但有意思,更是一种责任——中国的政治如果不能由中国学者来解释,那就太对不起国人了。”
正是在这种情怀与责任的驱使下,他始终坚持以中国问题为研究导向,并把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2000年,林尚立的博士论文《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经过两年酝酿后出版,接连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这本专著中,他用政治形态的概念对中国政治进行了整体性把握,解释了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期间,中国政治形态随着经济基础改变而产生的变化。这是政治与经济耦合形态的变化,而非政治模式的变换——也就是制度不变,形态变化。这一于1998年作出的结论,不仅在学理上比较充分地解释了过去的政治形态变化,还准确地预言了市场经济确立之后中国政治的趋势与走向。